第162章 五莲县街头镇石木子水库的历史和传说(2 / 2)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它先后穿越了地下的涵洞,以及坚硬如铁的岩石山梁,最终来到了岳疃村北面的山岭和李旺疃村东南部的地方。接着,它又分别向着东北、北部和西部不断延伸拓展。在此期间,它还多次跨过了好几座桥梁和涵洞,并且沿着环绕着李旺疃村的山岭,依傍着那些用于围堵山洪的沟渠,画出了一个近乎完整的大半圆形轨迹。
之后,这条渠道继续向西前行,抵达了石场村北面的山岭和旺岭村的南面。在这里,它通过一处由人工精心开凿而成的山洞,成功地进入到中万家沟村的东北地区。然后,它沿着山岭一路向北前进,一直到达上万家沟村南面的山岭。在这里,它顺着一座高度足有几十米的大桥上方的水渠,再次转向西行,顺利抵达了分水岭村的南边。
此后,它一路马不停蹄地越过了数不清的沟壑,先后抵达了中万家沟村的西北部、西部地区,以及下万家沟村西边的山岭。最终,它停在了梁家崖前东南面的山岭处,圆满完成了自己长大30多华里的漫长旅程。而这条气势恢宏的渠道,便是众人皆知的石木子北干渠。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宏伟壮观的北干渠,在这里,可以看到有好几项工程的建设难度超乎想象。首先要说的便是位于黄山口村南边的渡槽。这座渡槽曾经凌空飞架于波澜壮阔的袁公河之上,但如今只剩下渡槽南端留存于世。遥想1972在那个寒冷的年末,这座令人惊叹的建筑便已竣工。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可没有现代化的吊车等设备帮忙,而每一节渡槽都重达数千斤!勇敢无畏的建设者们先是精心砌好了坚固无比的桥墩,接着在地下费力地压制好渡槽。随后,他们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依照滑轮以及螺旋的精妙原理,依靠人力推动绞磨,一寸寸、一尺尺地将沉重的渡槽艰难地升起,并精准无误地安装到位。
接下来谈谈第二项艰巨的任务——开凿山洞。这个山洞坐落在旺岭村的南面,需要穿越一片坚硬如铁的花岗岩区域,其长度足有一百多米之长。那些朴实无华的民工们手持钢钎,挥舞着十几斤重的巨大铁锤,一下又一下地猛击着岩石,打出一个个深深的炮眼。然后,他们小心翼翼地点燃炸药,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石块被炸得四处飞溅。紧接着,民工们又毫不犹豫地拿起铁锹奋力撬开松动的石块,用锋利的錾子和沉甸甸的锤头一点一点地破碎巨石,并将这些碎石源源不断地运送出去。有时候,他们的双手会被粗糙的石头划破流血,但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伤口后,便又立刻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中。而我们所在的村庄,当年正是负责这项艰巨的山洞开凿任务。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在那里参与修建水渠。那时,我曾满怀好奇地前去探望过他。只见一根根钢钎在长时间的撬动下已经弯曲变形,一把把錾子也因不断地磨损变得光秃秃的。然而,机智的父亲总是能巧妙地应对这些问题。他会先用炉火将这些工具烧至通红,然后再熟练地抡起铁锤对它们进行修复,使其重新焕发出锐利的光芒,继续为开凿山洞贡献力量。如今,当我缓缓地走到那座神秘而古老的山洞前时,眼前竟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令人动容的画面:只见一群朴实无华的乡亲们赤裸着上身,古铜色的肌肤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健康的光泽,他们挥舞着沉重的铁锤,汗水如雨点般洒落,却依然咬牙坚持着,一锤又一锤地砸向坚硬的山石。
我移步来到当年父亲与其他乡亲们曾经搭建过窝棚的那块光秃秃的石面之上,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意。那些勤劳勇敢的乡亲们,他们浑身沾满了白色的石粉,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痕,但他们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始终埋头苦干。此刻,他们忙碌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愈发清晰起来,犹如电影镜头一般不断闪过,不知不觉间,泪水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再看那座气势恢宏的万家沟水渠大桥,它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山岭的半山腰处。这座桥的跨度之长、桥面之高都令人惊叹不已!其独特的多孔桥梁设计更是巧夺天工,桥上水渠两侧的围墙高达一米半,而水渠本身则宽约两米左右。要知道,建造这样一座长达一百多米的桥梁所需的石料数量堪称巨大,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外围的每一块石头不仅要求高度一致,就连长度也必须完全相同,如此苛刻的条件使得修建此桥的难度超乎想象。然而,就是这些平凡无奇的乡亲们,凭借着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比精湛的技艺,硬是让这座宏伟的大桥拔地而起!
此时此刻,我静静地站立在桥头,小心翼翼地踏上那宽阔而平坦的水泥渠底,一步一步向前走去。脚下坚实的路面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建设历程,我的内心深处被一种强烈的情感所充斥——激动之情如汹涌澎湃的波涛,感激之意似涓涓细流润泽心田,崇敬之心更若巍峨高山耸立云端。
其四,那是一项令人惊叹不已的工程——在坚硬无比的岩石之上修建水渠。北干渠中有好几华里长的路段必须穿越坚硬的花岗岩石壁,其开凿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现代化的钻机可用,所有的工作都只能依靠勤劳勇敢的人们使用简单原始的工具来完成。他们凭借着手中的钢钎、铁锹、大锤和錾子,一点一点地艰难开凿着石壁。
当我们漫步于水渠之畔时,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一处处从岩石上开凿而出的水渠。这些水渠宽达数米,深度也有数米之深,仿佛是大地母亲身上被精心雕琢出的一道道伤痕。而每当此时,耳畔似乎就会回响起当年施工时那此起彼伏的“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以及一声声充满力量的“嗨!嗨!”的发力呼喊声。这声音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激昂雄壮的劳动赞歌,让人不禁对那些曾经付出辛勤汗水的建设者们心生无限敬意。
除此之外,石木子北干渠更是凝聚着无数建设者们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力量。为了解决由于修建水渠而导致渠上渠下行人无法正常通行的难题,聪明才智的建设者们沿着渠道全程修建了多达数十处的小巧桥梁。其中,在一些主要路段,他们精心建造起了美观坚固的拱桥;而在相对次要的路段,则巧妙地运用石条并排铺设成简易但实用的通道。不仅如此,还有些地方需要穿过平坦肥沃的农田。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对那无比珍贵的耕地造成任何形式的破坏,智慧过人且极具创新精神的建设者们绞尽脑汁、反复思索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好办法——修建地下暗渠。于是乎,那清澈见底的水流就如同一条安静而神秘的地下河一般,悄无声息地在大地之下蜿蜒流淌而过。
这一巧妙设计不仅确保了灌溉用水能够源源不断地顺利输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同时也完美地守护住了农田的完整性和原有风貌。具体而言,首先要做的便是把原本平坦的土地深挖成一条条宽阔幽深的大沟,接着在大沟两侧精心砌起坚固的围墙,随后用坚硬结实的石头和黏性十足的水泥将顶部牢牢扣紧封闭起来,最后再往其上覆盖一层厚厚的肥沃土壤并仔细加以平整。如此一来,下部便形成了畅通无阻的水渠,上部则依然可以继续种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真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还遇到了另一个棘手难题:当水渠不得不穿越那些相对较小的山沟时,如何才能妥善处理它与河水之间可能产生的交叉冲突呢?面对这个挑战,聪明睿智的建设者们再次展现出他们非凡的创造力。他们采取了一种灵活多变的解决方案:有的时候会选择在下方建造水渠,上方修筑河道,使得奔腾不息的河水得以从水渠上方飞流直下;还有的时候,则会在水渠之上巧妙地砌造出一个个精巧的下水洞,从而让湍急的水流能够从这些洞中顺畅地倾泻而下。
此外,由于某些地段因为修建水渠的缘故而砌起了高耸入云且绵延不绝的墙壁,为了确保田地内部的积水能够及时排出,以保障无论遭遇旱在还是洪涝灾害都能实现丰收的美好愿景,不辞辛劳的建设者们甚至还特意在水渠的墙壁贴近地面之处预留了专门的排水口。
石木子水库那南北两条绵延数十华里的干渠,堪称一项超级大工程!整个工程历经数年之久才得以完工,期间凝聚了无数建设者们的辛勤汗水与非凡智慧,其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简直超乎旁观者的想象。
时光荏苒,五莲城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用水量呈直线上升之势。于是乎,石木子水库摇身一变,成为了县城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并得到了重点保护。从水库大坝一直延伸至黄山口村南、下邸家沟村北这长达十几华里的干渠,全都采用坚固的混凝土进行了封顶处理。不仅如此,还在下邸家沟村后的山体处开凿出一条长长的山洞,直通林家沟村南。接着,通过铺设钢管将水一路输送至县城,从而构建起一个全封闭式的供水管网,源源不断地为五莲城的居民提供着生命之水。
然而,自那时起,石木子水库便彻底丧失了原本的灌溉功能。这对于当地以石场为生的百姓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牺牲。尽管岁月如梭,石木子水库的两大干渠有部分区段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但那些主要的水渠依然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它们最初的模样。这些珍贵的遗迹不但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更是绝佳的传统教育素材以及极具潜力的旅游资源。真心期望相关部门能够给予足够重视,对其加以妥善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为人们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