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哄抬身价(1 / 1)
“紫金梁”死了,无论他生前多么英雄了得,无论他死后多么风光大葬,都抵不过如同木头一般,躺在那里任人摆布。
张顺虽然年轻,也经历了好几场丧事了。有前世自己的丧事,有这一次自己父亲的丧事,还有这一次二当家“紫金梁”的丧事。
但是他心里仍然有一番难以言语的感受,若是自己失败了,自己的下场也不会比二当家“紫金梁”更好了吧?甚至尸首能否完好,都说不定。
莫名其妙的张顺想起来前世听到的一句话,“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每个人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可是自己,终究还是不甘心呐。哪怕自己最终成了一个“土馒头”,难道就不能为这个世界做一点事情吗?
自己重生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多活一世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既然自己来了,那就辛苦辛苦,还这个世界一个朗朗乾坤,也不枉自己走这么一遭!
想到这里,张顺趴在“紫金梁”床上痛哭起来,比自己这一世的父亲去世哭的还要伤心。
初开始张顺还是装模作样而已,只是到后来想到世界上像二当家这样的“好人”没了,真是这个世界的一大损失。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有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
自从张顺加入义军以来,“紫金梁”王自用一直孜孜不倦的给张顺送装备、送钱粮,送兵马,甚至还送武将。
哪怕到了他将要离世的那一刻,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张顺这个不是亲儿子,更胜似亲儿子的将领。
他将自己的一切遗产,麾下兵马、将领以及三十六营盟主之位,全数转让给了自己。
张顺瞬间失去了如此恩人,如何不痛哭流涕,伤心难过?
那“闯将”黄来儿见二当家“紫金梁”去世了,也心中难受。实际上他本来跟随“不沾泥”张存孟,只是因为张存孟投降官兵,黄来儿才不得不带领老“八队”离开了陕西,才勉强成为一营首领。若非二当家“紫金梁”鼎力支持,“闯将”黄来儿也不会有今天。
黄来儿自认为自己已经够感激二当家“紫金梁”了,结果与张顺一比,简直是萤火虫与皓月争辉。
本来黄来儿虽然自知自己名望功绩不够,却也颇有嫉妒张顺之心。如今见张顺如此知道感恩,对二当家“紫金梁”真心实意,也不由暗暗佩服。爱屋及乌之下,反倒更是对张顺心生好感。
“闯将”黄来儿连忙规劝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擎天柱’你应当节哀顺变,赶快处理二当家身后之事,替他报了这杀身之仇,才是正理!”
务虚道人也趁机劝道:“将军节哀顺变,如今官兵气势如虹,义军士气低落。如今又少了二当家统帅,义军如同一盘散沙,大家性命危在旦夕,万万不可感情用事。”
“当务之急,一则让二当家早日歇息,二则赶快召集其他义军统领,早日定下盟主之位,三则尽快解决官兵围剿之事!”
张顺闻言才勉强止住了哭声,哽咽道:“如今我心痛欲绝,心乱如麻,一时间无法稳住心神,还请务虚道人和‘闯将’黄兄、还有诸位助我一臂之力!”
务虚道人、“闯将”黄来儿以及“左金王”、“革里眼”等连忙抱拳道:“敢不承命!”
张顺这才稳了稳心神,才问道:“如今第一件事儿,当如何处理?”
众人正待言二当家“紫金梁”出殡安葬之事,没想到这时候张慎言连忙站了出来,说道:“诸位统领,我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不当说!”务虚道人闻言冷冰冰的打断道,“汝何人也?我等义军统领在此说话,哪里有你插嘴的份儿?”
张慎言闻言,捋了捋下颌的胡须,轻轻笑道:“吾乃故明正三品刑部右侍郎张慎言是也,哪怕朝堂之上,我若有谏言,皇帝陛下亦不得不听!”
众人闻言不由大吃一惊,他们往日听说了总督巡抚,便是天大的官了,怎么突然间义军之中就出来了这么一号人物?莫非朝堂要趁机诏安我等不成?
封建社会的百姓,见官矮三分,更何况是如此大官呢?众人面面相觑,不敢上前搭话。
务虚道人尴尬了好半天,“闯将”黄来儿才勉强稳住心神问道:“阁下本应当在宫阙之上,如何到了我义军之中?不知阁下有何见教,我等洗耳恭听。”
“哈哈哈!”张慎言大笑三声道:“皇帝小儿不如我意,我已经辞官不做了。如今追随我家主公张顺至此,准备做一番大事情!”
张慎言本身不是如此狂傲之人,只是他担任官职多年,察言观色的本领非同寻常。他听这务虚道人一张嘴呵斥自己,便感觉到这其中有利于抬高张顺身价的机会。
众人闻言不由相顾骇然,他们身为义军统领,深知招募文士儒生之难,哪怕招募到一个生员禀生,他们都如获至宝一般。哪里想到这“擎天柱”张顺,不吭不响,竟然暗中得到了一位正三品大员追随辅助。
其实张慎言本来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只是跟着张顺一路接触道底层的现实情况,和张顺故意灌输的“大明必亡论”,让张慎言感触颇深。
特别是张顺那一句:“呜呼,亡矣!自古有亡国者,亦有亡天下者也。一家一姓之国灭,谓之亡国;仁义充塞,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今朱氏立国近三百载当亡,而天下不当亡。亚父其忠于朱氏,抑或是忠于天下耶?”
意思是说如今要灭亡了,却有亡国和亡天下之别。如今朱明建国将近三百年了,应当要灭亡了,然而天下却不应该灭亡。你张慎言到底是忠于朱家这一国,还是忠于天下百姓呢?
张慎言自幼读圣贤书,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闻言思索了三天三夜,才得出结论:“民为贵,君为轻。盖君为一姓一国帝王而已,而民则为天下百姓。是以圣人轻一国一姓,而重天下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