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未来预警机的路线(2 / 2)
周围则站着不少身穿蓝色87式海洋迷彩的机务人员。
“没事。”
“还能做成双面旋转阵”
在华夏的体系中,战术运输机其实并不需要承担多么繁重的大件装备运输任务。
“不光是这样。”
常浩南无奈地摇了摇头:
不过,梁绍修显然比常浩南自己乐观得多:
“当然,我们也在开发一些新技术,尽可能减小双面阵的盲区。”
“虽然核心机是现成的,但大涵道比涡扇还是有不少独有的技术难点,而且很难投机取巧……”
王晓模回答道:
显然,在业务层面上,飞机应该已经被海军航空兵的同志接手了。
张洪飚询问道:
明天要办的只是个交接仪式而已。
那是专业人士在听到外行问题时的表情: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预警机都远离主要战场,其实对于360°全向探测的需求不是非常大。平衡木和t型天线的问题是需要飞机调整航线来适应扫描角度,这对飞行航线会产生限制。”
“也不用有太大压力,涡扇20未必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快。”
倒也合理。
在当时总共只有三个80吨以上飞机型号(运20、运9、轰6k)的大背景下,也确实没必要保留两个大型飞机的生产基地。
既然是来参加空警200的交付仪式,那么等在停机坪上的自然是两名总师。
就很僵。
因此,在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原本应该是二对二的安排,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另外三个人一起给张洪飚介绍整个项目的基本情况……
可以说是硬件和软件一把抓。
稍作停顿之后,王晓模又继续道:
他直接打断了王晓模的解释:
“结果最后的实际效果比理论预期还好。”“还有这事”
说到底,机械扫描雷达的旋转动作是雷达正常工作的必须步骤,旋转速度等于刷新率。
“等等……王院士。”
王晓模露出一个笑容。
短板还是有的,而且还都是不太容易克服的那种。
“嗯……从天线角度上讲是无所谓的,只要把类似平衡木那样的背靠背天线设计藏到圆盘型雷达罩里面就行了。”
既然对方都这么确定了,常浩南也不好再说什么。
至少在眼下,还并不能说华夏在航发领域就全方位无死角地跟那些先发国家齐头并进了。
“但这样不是会有两个盲区么”
不过转念一想,现在航空工业集团那边的一把手已经换成了刘高卓……
“有。”
否则像上一世那个运8改出来的运9一样,连运输物资都很麻烦。
但这一世,华夏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顺利程度已经比原来的时间线强了不止亿点,所以常浩南其实还是有心带一带秦飞集团这个小老弟的。
涡扇10能以如此快的效率服役,归根结底还是用领先一代的主动冷却设计实现了比预期更高的涡轮前温度,再迭加领先一代的总体设计,最终换来了跟3.5代发动机基本一致的性能。
对于空警200,常浩南自然是是熟悉的很。
所以,几人的聊天很快又转移到了跟预警机有关的内容上。
“所以,我们已经建设了一个机载雷达天线的地面模拟装置,正在分别测试三面固定阵和双面旋转阵的情况。”
“啊……虽然领导没明说,但应该是担心跟不上你们那边搞航发的进度。”
梁卓平这个人不能说坏,但毕竟是总公司时代的老人,面对分走了一半家产的航空动力集团,难免心态上会有些不平衡。
“没错。”
王晓模跟常浩南算是老相识了,被中途打断之后倒也不恼,只是点了点头:
“不过这只是理论层面上的东西,实际情况远没有说起来这么简单,我估计……至少在10年之内不太可能应用到现有的型号上。”